2008年9月26日 星期五


剛見證神連番神蹟奇事的以色列人,在山下等不了多久,見摩西未下來就要鑄金牛犢來敬拜,惹神震怒;掃羅等了七日,不見撒母耳便自行獻祭,失了神的恩寵。以馬忤斯路上的兩個門徒,未等到主復活的消息被確認,便離開耶路撒冷回家,若非主的介入,他們便沒機會見證福音的大能。
大衛被膏立為王,不但沒有立即成為以色列的王,反被掃羅追殺,但這荒謬的劇情沒有影響他對神的信心,他的等候成就了以色列的輝煌;撒萊不等神的應許,使夏甲為亞伯蘭生了以實瑪利,卻種下中東今日的惡果。
等待最是磨人,不論多大的信心、多強的信念都抵不過時間的沖刷。當時日過去,所企盼的事或人仍遙不可及時,我們就要問,我們信心的根源在那裡?在神?在人?

基督應許,祂再來的日子近了,但一代人死了還未見影踪,信徒們開始在等候中完成了新約,成為後世每一代等候的信徒信心之所在。受時空限制的我們,要面對不受限的神時,時間便成了最先要跨越的障礙。時間如何跨越呢?信心成了必然手段,而等候是經歷信心的最佳磨練。

2008年9月18日 星期四

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

安息日的叮嚀


主日在今天對我們基督徒來講,代表著救贖、新生命的開始,因為耶穌就在主日復活。既然主已復活,我們就把以前紀念神創造的安息日,改為紀念神的拯救,在一周的第一天休息,分別為聖交給神,成為主日。可是這卻令我們很容易忘記了,耶穌基督的死而復活是前後三天,而中間的正是安息日。

耶穌在安息日前死亡,在安息日後復活,很明顯的在安息日休息了,停了一切的工,安息了。不單是祂,那些一直跟著耶穌,不離不棄的婦女們也安息了「她們在安息日便遵著誡命安息了」(路23:58)

再沒有喧鬧、再沒有宣講、再沒有故事,一切在墳前的大石關上後,好像都停了下來、靜了下來。神在靜默中安息了,神的道在黑暗中無聲… …為的是要在之後宣佈新生命的出現。神以安靜連繫著舊約與新約、神的道在這安靜後,將再被傳揚。可以說這安息日是最安靜、也最重要的安靜,因「她」連繫著生死,是永生與永死的過渡。

當我們忙著在周六預備主日的一切時,主的安息,似乎是很大的提醒。得力在乎安息,表示我們明白一切的果效出於神,我們自然有感恩的心;如果得力在乎我們不斷的努力時,表示我們有一天會把神的榮耀拿來,放在自己頭上… …驕傲的罪便悄悄的來了,我們一定要警惕,不要為魔鬼留地步。

2008年9月15日 星期一

超越一生一世的承諾


一位在病床決志的老伯伯,一天問正照顧他的老伴加入了教會沒有。伯母一時未及回應,他說:「如果你未入會,我上了天堂如何找你再作我太太呢?」

撇開加入教會是否上天堂的保證,與及天上是否有婚嫁這些神學問題不談,老伯那份對永恆關係的期盼,不單肯定了老伴當下的服侍,更把握生命不多的日子,許下超越一生一世的承諾

如此感人的一幕,對牧者而言豈不是最大的安慰?

基督竟成陌路人


正當那日,門徒中有兩個人往一個村子去;這村子名叫以馬忤斯,離耶路撒冷約有二十五里。他們彼此談論所遇見的這一切事。正談論相問的時候,耶穌親自就近他們,和他們同行;只是他們的眼睛迷糊了,不認識他。(2413-16)

一個曾經叫我們生命改變、叫我們懂得愛,並相信愛的主耶穌;一個曾經用愛叫我們相信世界仍有盼望,叫我們的價值觀不再一樣的基督;一個我們曾經矢志跟隨,甚至不惜背負十架、背負羞辱的主,何時竟成了陌路人?同行相顧卻不相識?

二千年前,以馬忤斯路上的情景,是否我們今日的寫照?

是更多比耶穌更重要的人,闖進並佔據了我們的生命,淡化了我們跟主的關係?或是無情的時間、忙亂的步伐,還是刻板的宗教生活,叫基督的面容改變?變得不再熟悉,竟成了陌路人!

只是這個陌生人從沒有放棄,在門徒迷糊於生命無常之際,「耶穌親自就近他們,和他們同行」,再次用祂的話去召回走迷的羊,從沒有因他們的「心信得太遲鈍」而離棄他們。這是我們的主、我們的牧者、我們的耶穌基督。

不吹滅將殘的燈火,又不折斷壓傷的蘆葦


神在以賽亞書提到,他的僕人 必將公理傳給外邦。”(421),這一點毫不出奇因為是這是神的大使命,特別的是:

他不喧嚷,不揚聲,也不使街上聽見他的聲音”(422),一個沈默的傳道者,如何將公理傳開?

他不吹滅將殘的燈火,又不折斷壓傷的蘆葦,卻 憑真實將公理傳開。將公理傳開和不滅燈火、不折蘆葦有什麼關係呢?

他不灰心,也不喪膽直 等公理設立,是因為耶和華憑公義召他,必攙扶他的手,保守他。傳道者之所以能不灰心是因為有神的呼召、有神的幫助和保守。簡以言之,神的僕人能傳公理是基 於神,不時基於自己,所以沈默一樣可以將公理傳開,因他是以生命、以生活作公理的見證,而不是以說話、以大道理。正因為他明白召命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神 而非自己,所以他不是靠指責別人的軟弱(折斷壓傷的蘆葦)來彰顯公理,也正因為他能俯就卑微,所以他在傳揚公理之餘更成為 眾民的中保”(426)

從以賽亞先知的描述,我們可以明白神不一定要透過指責罪惡來叫真理顯明,這並不表示神對罪惡讓步,而是神一方憐憫受罪綑綁的人,並定意要 領被囚的出牢獄。對神來說,領人出黑暗遠較指責他留在黑暗更重要,但對今日不少的傳道者而言,指責罪惡在不知不覺間卻成了使命中的重中之重…

神要求僕人在地上豎立真理,並要傳給萬邦;神又要僕人成為外邦人的光,為的是要驅走黑暗;因此,基督徒的重中之重是成為照亮世界的光,而不是千方百計去指出黑暗光既顯現,黑暗自然沒立足之處。我們要努力做的,是要讓世人看到原來可以不一定向罪惡妥協,選擇與盼望仍永在人間,而不是單單全力的去揭露黑暗面。有時只是單一的指責世人犯罪,而沒有讓他們看到有不犯罪的可能結果只是把他們死死的推回黑暗。太多的強調黑暗,只會高舉黑暗,但以賽亞先知強調,神 必不將的榮耀歸給假神”(428),所以我們要高舉的只有神自己我們不能不發光而妄想用任何努力可以驅走黑暗。

當然,這不是說我們只要努力做好自己,而對身邊的罪不聞不問,只是提醒自己不要以為指出別人的罪,就等於自己成聖。自我更新,更像我主,是每一個基督徒最基本的責任, 成為外邦人的光是沒任何東西可以替代的重中之重。

行在海面上的...


那時船在海中,因風不順,被浪搖撼。夜裡四更天,耶穌在海面上走,往門徒那裡去。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就驚慌了,說:是個鬼怪!便害怕,喊叫起來。
耶穌連忙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

(1424-27)

耶穌履海是一次很特別的記載,同樣有駭人的風浪,但叫門 徒驚怕的不再是風浪,而是在海面上行的耶穌。一個他們熟悉的師傅,一個剛在他們面前行了五餅二魚偉大神蹟的夫子,一旦改換了場景,不在山上、不在聖殿中, 卻在邪惡的海面上行走,卻令一眾門徒在黑暗中驚惶不已。神蹟奇事是否已不自覺的被我們限制在某些特定的場景內發生?在宣教工場,大家可以樂此不疲地分享一 個又一個的神蹟,但一旦回到香港、回到教會,我們又趕忙披回理性的外衣… 醫生搖頭說已盡了力後,我們的禱告好像就只能是求家人能安然面對… 場景似乎左右著我們對神的期待。

當耶穌看到門徒的驚惶,祂並沒有指責他們小信,反而主動的安慰他們「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以馬內利的主,就是如此的不離不棄,那怕是惡浪翻天的場景,我們的呼求依然是主的焦點。

彼得說: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
耶穌說:你來吧。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穌那裡去;

(1428-29)

彼得的回應同樣精彩,他求證耶穌身份(主,如果是你)的方法是,求主讓他有同樣奇異的能力(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我們今日要求證一件事,是要對方證明給我們看,而最能證明耶穌身份的不是多行一次神蹟,像昔日法利賽人求看神蹟一樣,而是求主讓我們行一次祂行過的神蹟。神能行神蹟,可能不一定能證明什麼,只有當祂叫平凡的我們也能行神蹟時,這才讓人折服。

如果大海象徵著邪惡失序,那耶穌的踏平惡浪似乎有深一層的象徵意義─基督勝過世界。如由這方向看,彼得要求在水面上去耶穌那裡,反映出人要回到神那邊,一定要勝過擺在前面的波浪(從水面上走)

今日,在困難重重的生活中,是什成為我們在惡浪翻騰中的焦點呢?是身邊的人?是不能勝過的大浪?還是創始成終的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