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面對挫敗、失腳,面對不知從何入手的殘局時,我們或許會問很多問題…
「是那地方出了錯?」「是人的問題?是際遇的問題?還是神特意要我學什麼功課?」更多的可能是,若讓我重來一次,我便如何、如何... ...
這些問題都是好的,都有助反省,但卻都不是耶穌要問的問題。
「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
面對曾經不認自己的彼得,耶穌沒有責備他,更沒有問他為何信心那麼微小,在重要關頭一再跌倒?他只提了三次愛的提問,並不為了得到答案,而為了較正彼得在挫敗後的焦點─愛才是神人之間的唯一重要,而不是行為得失。
耶穌要彼得明白,在神眼中在乎的是愛,而不是彼得的失腳,重要的是他在失腳後有否把對基督的愛也失去了。
其實很多困擾我們的問題都很簡單,只是我們往往問錯了問題,所以才困惑抓狂。特別是在人的關係上,很多時糾纏於誰對誰錯身上,而忘記了愛才是關鍵。假若對這人的愛早已不再,那人的對錯又與你何干?假若總是放他/她不下,那就要問你愛他/她是否勝於一切?基督對我們的愛就是勝於一切,所以祂才會在十架上為所有人捨身。問題之所在,往往在於我們問錯了問題。
跌倒後,我們問的是如何能扭轉乾坤,留成去敗;耶穌問的是祂是否你心中唯一的最愛。我們問問題是想找我們的答案,讓主問問題才令我們得到主的答案。
在全球財金市場變色的時候,我們要問的又是怎樣的一個問題呢?還是該靜下來,讓主問一問祂的問題呢?
假若非問不可,就問我們愛主是否勝過一切吧!

不在乎他 在乎堅立他的神



耶穌說過,要把教會建立在磐石上,但被稱為石頭的使徒彼得,又是否能承擔這使命呢?一個衝動的彼得、一個不認主的彼得,就能成為教會的基石嗎?
是的,這石頭有不少瑕疵,甚至有眼見得到的裂痕,但他之所以能成為歷代教會的基石,不在乎他的能力,乃在乎堅立他的神。

2008年10月10日 星期五

以東「失落之城」


以東又名西珥,位於約旦河東和撤烈河以南的高原,控制著由死海以東向北伸延百多公里長的沙漠大道。這條大道貫穿巴勒斯坦地區,是南北走向的主要幹道,至今仍是約旦至敘利亞的主要交通樞紐。
你吩咐百姓說:你們弟兄以掃的子孫住在西珥,你們要經過他們的境界。他們必懼怕你們,所以你們要分外謹慎。不可與他們爭戰;他們的地,連腳掌可踏之處,我都不給你們,因我已將西珥山賜給以掃為業。你們要用錢向他們買糧吃,也要用錢向他們買水喝。」 (申2:4-6)

以東人由於是雅各哥哥以掃的後裔,所以也受到神的祝福,當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回到應許之地時,神也禁止他們和以東人爭戰。而且要公平地向以東人買糧買水。這反映出神和以色列先祖皆尊重以東,而這份尊重更突出了日後以東人的忘恩負義,竟然趁神懲罰以色列的時候掠奪以色列人。
今日的以東成為出名的旅遊勝地,主要是在電影「奪寶奇兵」用了Petra作為背景後,令這中東小城成了中外知名的名城。

從Petra今日的遺跡看,又難怪以東人會有那樣的自信,那建立在岩石上的古城,又實在是易守難攻的險地。
特別的地形,險峻的位置,令以東能自誇沒人能從高山把它拉下來,但神卻說:「你雖如大鷹高飛,在星宿之間搭窩,我必從那裏拉下你來。這是耶和華說的。」(俄1:4)
公元前6世紀,就在猶大國亡國之後,以東佔領了猶大國南部的地區(約旦河西),在之後的四百年,以東人逐漸由本來的河東地區轉移至河西,而原來的土地逐漸落入阿拉伯人手中。他們的首都Petra亦漸漸成了荒地,成了失落之城(the lost city),被世人所忘記,應驗了聖經的說法:「耶和華降罰的日子臨近萬國。你怎樣行,他也必照樣向你行;你的報應必歸到你頭上。」(俄1:15)

2008年10月3日 星期五

俯就卑微的顯現




耶穌復活後,曾向數以百計的人顯現,但聖經具名記載的只有三次。分別是:在墓園哭泣的馬利亞、以馬忤斯路上的門徒和小信的多馬。今日對我們這些知道結局的人而言,耶穌的復活是理所當然的事,讀經時或許再難代入當時門徒的疑惑和矛盾。須知耶穌的復活是一件全新的事物,即或對目睹拉撒路走出墳墓的信徒而言,同樣是全新的事物。

耶穌的復活不是在已死的身體上再次展現生命(像拉撒路),而是展示一個全新的生命狀態,一個永恆、榮耀的新生命。因此,馬利亞眼見而不識,門徒同行而不察,並非他們有什麼問題,而是他們未見識過真正生命的本相,所以不能把眼前的耶穌和他們經驗中的耶穌連結起來。耶穌因不同的對象,用了不同的方法重建那失落的連繫,包括:馬利亞名字的呼喚、以馬忤斯路上門徒的擘餅和多馬的親手驗證。分別不在於信心的大小,而在於需要的不同。多馬要親自驗證才能跨過理性的障礙;以馬忤斯的門徒,要用過去的經驗掃除眼前的疑惑;馬利亞靠的則是熟悉的呼喚。

愛我們的主,按我們不同的需要去俯就我們,我們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


站在耶穌十字架旁邊的,有他母親與他母親的姊妹,並革羅罷的妻子馬利亞,和抹大拉的馬利亞。(1925)

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還黑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來到墳墓那裡,看見石頭從墳墓挪開了,(201)

因為他們還不明白聖經的意思,就是耶穌必要從死裡復活。於是兩個門徒回自己的住處去了。馬利亞卻站在墳墓外面哭。(209-11)

天使對他說:婦人,你為甚麼哭?他說:因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那裡。(2013)

耶穌問他說:婦人,為甚麼哭?你找誰呢?馬利亞以為是看園的,就對他說: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請告訴我,你把他放在那裡,我便去取他。(2015)

馬利亞─一個十分普通的名字,單單在25節就出現了三個。她一直跟隨耶穌,但和其他的門徒沒兩樣,一樣對耶穌的復活不明所以。不過,唯一的分別是,門徒不明白便回家,但馬利亞站在墳外痛哭,她不單在哭而且還鍥而不捨地要找回耶穌不見了的屍體。因此,不論是誰問她,她的回答都是一樣:「 你把他放在那裡,我便去取他」。是什麼支持著一個婦人如此不離不棄?是愛。

一個曾經經基督由罪的重重綑綁中釋放的人,一個在生命更新之後被重新接納的人,對那位釋放者和表納者恩情的感激,令馬利亞成為耶穌忠實的跟隨者。雖然在短短的三天內,馬利亞經歷了兩次痛失致愛的打擊(耶穌十架上的犧牲和屍體的失落),卻沒有摧毀她跟隨基督的意志和決心。她那鍥而不捨的動力和精神,正源於她對基督大愛的回應。

是愛牽引我們向困難誇勝,向卑微者屈膝;是愛令我們在絕望面前重燃希望。

愛,不一定能夠明白,因它跨越了理性。雖不明白,但愛卻能改變生命。

不要摸我


耶穌說:不要摸我,因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你往我弟兄那裡去,告訴他們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神,也是你們的神。(2017)

一節難解的經文,一段刻意的描述。在交代耶穌吩咐馬利亞講述基督復活的重要消息前,為何約翰那麼著意於記下耶穌 "不要摸我"的吩咐?

耶穌的說話中有兩個命令,第一個是吩咐馬利亞"不要摸",第二個命令是"要去"告訴門徒,耶穌要升天見父。因此,"不要摸"這命令不能單獨去看,也不應單獨去理解,這兩個命令是平行的,一方面有不能做的東西,一方面又有要做的行為,二者要比對看才成。

約翰究竟想表達些什麼呢?

如果未升天的身體不能摸,那我們又如何理解耶穌在27節對多馬的邀請呢?

「…再伸出你的手,摸摸我的肋旁吧…」(2027)耶穌鼓勵多馬用手去摸、去求證,那時耶穌一樣沒有升上去見父,一樣的狀態怎會有兩樣的命令?因此,不應簡單看為耶穌的復活還有程序未完(未升上去見父),所以不能被人觸摸。既然福音書記載,復活後的耶穌和門徒們又吃又渴,似乎耶穌這個未升天的身體並不避忌與世界接觸,那又何需制止馬利亞呢?

由此推論,原文這個 字可能解作 緊握/依戀”(NAUNKJ用此譯法)比較合適些。耶穌要叫馬利亞明白的是,抓緊耶穌當下的臨在不是最重要的,反而是應去告訴大家,耶穌復活的大好消息。心愛的人死而復生,失而復得,當然想留下那不太真實的喜悅,但耶穌的命令(不要依戀…要去…)提醒我們,不要只沈醉於當下的喜悅,要立即去和他人分享這喜悅方是正事。

遇上在墳墓裡復活的基督,或許只是馬利亞一人的福份,但我們卻有不少機會見證基督如何重燃我們冰冷的心。我們死而復生、失而復得的信心,故是可喜,但不要忘記的是,傳揚這復活故事比沈醉於 我們在這裡真好更為重要。因為透過不斷的傳揚講述, 復活故事得以喚醒更多沈睡了的心靈,所以我們要去傳揚而非切法抓緊在心頭重現的耶穌。這是約翰對我們的提醒。

2008年9月26日 星期五


剛見證神連番神蹟奇事的以色列人,在山下等不了多久,見摩西未下來就要鑄金牛犢來敬拜,惹神震怒;掃羅等了七日,不見撒母耳便自行獻祭,失了神的恩寵。以馬忤斯路上的兩個門徒,未等到主復活的消息被確認,便離開耶路撒冷回家,若非主的介入,他們便沒機會見證福音的大能。
大衛被膏立為王,不但沒有立即成為以色列的王,反被掃羅追殺,但這荒謬的劇情沒有影響他對神的信心,他的等候成就了以色列的輝煌;撒萊不等神的應許,使夏甲為亞伯蘭生了以實瑪利,卻種下中東今日的惡果。
等待最是磨人,不論多大的信心、多強的信念都抵不過時間的沖刷。當時日過去,所企盼的事或人仍遙不可及時,我們就要問,我們信心的根源在那裡?在神?在人?

基督應許,祂再來的日子近了,但一代人死了還未見影踪,信徒們開始在等候中完成了新約,成為後世每一代等候的信徒信心之所在。受時空限制的我們,要面對不受限的神時,時間便成了最先要跨越的障礙。時間如何跨越呢?信心成了必然手段,而等候是經歷信心的最佳磨練。

2008年9月18日 星期四

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

安息日的叮嚀


主日在今天對我們基督徒來講,代表著救贖、新生命的開始,因為耶穌就在主日復活。既然主已復活,我們就把以前紀念神創造的安息日,改為紀念神的拯救,在一周的第一天休息,分別為聖交給神,成為主日。可是這卻令我們很容易忘記了,耶穌基督的死而復活是前後三天,而中間的正是安息日。

耶穌在安息日前死亡,在安息日後復活,很明顯的在安息日休息了,停了一切的工,安息了。不單是祂,那些一直跟著耶穌,不離不棄的婦女們也安息了「她們在安息日便遵著誡命安息了」(路23:58)

再沒有喧鬧、再沒有宣講、再沒有故事,一切在墳前的大石關上後,好像都停了下來、靜了下來。神在靜默中安息了,神的道在黑暗中無聲… …為的是要在之後宣佈新生命的出現。神以安靜連繫著舊約與新約、神的道在這安靜後,將再被傳揚。可以說這安息日是最安靜、也最重要的安靜,因「她」連繫著生死,是永生與永死的過渡。

當我們忙著在周六預備主日的一切時,主的安息,似乎是很大的提醒。得力在乎安息,表示我們明白一切的果效出於神,我們自然有感恩的心;如果得力在乎我們不斷的努力時,表示我們有一天會把神的榮耀拿來,放在自己頭上… …驕傲的罪便悄悄的來了,我們一定要警惕,不要為魔鬼留地步。

2008年9月15日 星期一

超越一生一世的承諾


一位在病床決志的老伯伯,一天問正照顧他的老伴加入了教會沒有。伯母一時未及回應,他說:「如果你未入會,我上了天堂如何找你再作我太太呢?」

撇開加入教會是否上天堂的保證,與及天上是否有婚嫁這些神學問題不談,老伯那份對永恆關係的期盼,不單肯定了老伴當下的服侍,更把握生命不多的日子,許下超越一生一世的承諾

如此感人的一幕,對牧者而言豈不是最大的安慰?

基督竟成陌路人


正當那日,門徒中有兩個人往一個村子去;這村子名叫以馬忤斯,離耶路撒冷約有二十五里。他們彼此談論所遇見的這一切事。正談論相問的時候,耶穌親自就近他們,和他們同行;只是他們的眼睛迷糊了,不認識他。(2413-16)

一個曾經叫我們生命改變、叫我們懂得愛,並相信愛的主耶穌;一個曾經用愛叫我們相信世界仍有盼望,叫我們的價值觀不再一樣的基督;一個我們曾經矢志跟隨,甚至不惜背負十架、背負羞辱的主,何時竟成了陌路人?同行相顧卻不相識?

二千年前,以馬忤斯路上的情景,是否我們今日的寫照?

是更多比耶穌更重要的人,闖進並佔據了我們的生命,淡化了我們跟主的關係?或是無情的時間、忙亂的步伐,還是刻板的宗教生活,叫基督的面容改變?變得不再熟悉,竟成了陌路人!

只是這個陌生人從沒有放棄,在門徒迷糊於生命無常之際,「耶穌親自就近他們,和他們同行」,再次用祂的話去召回走迷的羊,從沒有因他們的「心信得太遲鈍」而離棄他們。這是我們的主、我們的牧者、我們的耶穌基督。

不吹滅將殘的燈火,又不折斷壓傷的蘆葦


神在以賽亞書提到,他的僕人 必將公理傳給外邦。”(421),這一點毫不出奇因為是這是神的大使命,特別的是:

他不喧嚷,不揚聲,也不使街上聽見他的聲音”(422),一個沈默的傳道者,如何將公理傳開?

他不吹滅將殘的燈火,又不折斷壓傷的蘆葦,卻 憑真實將公理傳開。將公理傳開和不滅燈火、不折蘆葦有什麼關係呢?

他不灰心,也不喪膽直 等公理設立,是因為耶和華憑公義召他,必攙扶他的手,保守他。傳道者之所以能不灰心是因為有神的呼召、有神的幫助和保守。簡以言之,神的僕人能傳公理是基 於神,不時基於自己,所以沈默一樣可以將公理傳開,因他是以生命、以生活作公理的見證,而不是以說話、以大道理。正因為他明白召命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神 而非自己,所以他不是靠指責別人的軟弱(折斷壓傷的蘆葦)來彰顯公理,也正因為他能俯就卑微,所以他在傳揚公理之餘更成為 眾民的中保”(426)

從以賽亞先知的描述,我們可以明白神不一定要透過指責罪惡來叫真理顯明,這並不表示神對罪惡讓步,而是神一方憐憫受罪綑綁的人,並定意要 領被囚的出牢獄。對神來說,領人出黑暗遠較指責他留在黑暗更重要,但對今日不少的傳道者而言,指責罪惡在不知不覺間卻成了使命中的重中之重…

神要求僕人在地上豎立真理,並要傳給萬邦;神又要僕人成為外邦人的光,為的是要驅走黑暗;因此,基督徒的重中之重是成為照亮世界的光,而不是千方百計去指出黑暗光既顯現,黑暗自然沒立足之處。我們要努力做的,是要讓世人看到原來可以不一定向罪惡妥協,選擇與盼望仍永在人間,而不是單單全力的去揭露黑暗面。有時只是單一的指責世人犯罪,而沒有讓他們看到有不犯罪的可能結果只是把他們死死的推回黑暗。太多的強調黑暗,只會高舉黑暗,但以賽亞先知強調,神 必不將的榮耀歸給假神”(428),所以我們要高舉的只有神自己我們不能不發光而妄想用任何努力可以驅走黑暗。

當然,這不是說我們只要努力做好自己,而對身邊的罪不聞不問,只是提醒自己不要以為指出別人的罪,就等於自己成聖。自我更新,更像我主,是每一個基督徒最基本的責任, 成為外邦人的光是沒任何東西可以替代的重中之重。

行在海面上的...


那時船在海中,因風不順,被浪搖撼。夜裡四更天,耶穌在海面上走,往門徒那裡去。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就驚慌了,說:是個鬼怪!便害怕,喊叫起來。
耶穌連忙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

(1424-27)

耶穌履海是一次很特別的記載,同樣有駭人的風浪,但叫門 徒驚怕的不再是風浪,而是在海面上行的耶穌。一個他們熟悉的師傅,一個剛在他們面前行了五餅二魚偉大神蹟的夫子,一旦改換了場景,不在山上、不在聖殿中, 卻在邪惡的海面上行走,卻令一眾門徒在黑暗中驚惶不已。神蹟奇事是否已不自覺的被我們限制在某些特定的場景內發生?在宣教工場,大家可以樂此不疲地分享一 個又一個的神蹟,但一旦回到香港、回到教會,我們又趕忙披回理性的外衣… 醫生搖頭說已盡了力後,我們的禱告好像就只能是求家人能安然面對… 場景似乎左右著我們對神的期待。

當耶穌看到門徒的驚惶,祂並沒有指責他們小信,反而主動的安慰他們「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以馬內利的主,就是如此的不離不棄,那怕是惡浪翻天的場景,我們的呼求依然是主的焦點。

彼得說: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
耶穌說:你來吧。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穌那裡去;

(1428-29)

彼得的回應同樣精彩,他求證耶穌身份(主,如果是你)的方法是,求主讓他有同樣奇異的能力(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我們今日要求證一件事,是要對方證明給我們看,而最能證明耶穌身份的不是多行一次神蹟,像昔日法利賽人求看神蹟一樣,而是求主讓我們行一次祂行過的神蹟。神能行神蹟,可能不一定能證明什麼,只有當祂叫平凡的我們也能行神蹟時,這才讓人折服。

如果大海象徵著邪惡失序,那耶穌的踏平惡浪似乎有深一層的象徵意義─基督勝過世界。如由這方向看,彼得要求在水面上去耶穌那裡,反映出人要回到神那邊,一定要勝過擺在前面的波浪(從水面上走)

今日,在困難重重的生活中,是什成為我們在惡浪翻騰中的焦點呢?是身邊的人?是不能勝過的大浪?還是創始成終的主呢?